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速看料】上大美院国画系教授陈家泠登台“大家说”:艺术要追求“灵变”又浑融的意境

时间:2023-04-23 07:54:30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国际文化学会联合主办的“大家说”(第二季)高端文化讲坛,昨天下午迎来了第四位嘉宾——当代海派中国画艺术家陈家泠。交流会在黄浦区薄荷星厨艺术空间举行。

陈家泠,1937年生,浙江省杭州人,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他兼采中国古代壁画与外国水彩技法二者之长,1984年《开放的荷花》问世,开创了现代国画的新风格和新流派。

在交流会上,陈家泠向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艺术体悟。实际上,守住“灵”、不惧“变”,便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立身之本和不竭动力。“我的青春是从70岁之后才爆发的。”他说,作为一个自称“玩儿性”很大的艺术家,从以宣纸为底色的国画,到以陶土为血肉的陶瓷,再到与以丝线为经纬的缂丝技艺联合,似乎并未给自己的艺术边界设限,时常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各类跨界尝试与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泠风格”。

陈家泠被誉为新海派画家的代表,海派水墨的领军人物,在上海有他的“泠窑”,它也在2013年被评为海派瓷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及“海派精神”,陈家泠精炼为四字:“海派无派”。他认为这恰是上海的“时尚”,也是上海的“雅致”,是开放包容、百家争鸣、风格林立的盛景,这也正是他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

陈家泠铭记老师潘天寿曾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说,“灵变”又浑融的艺术创作宛如满园春色一般百花齐放,不仅在专精的艺术领域纵向深耕,更在广博的艺术世界横向破壁;“水变”的中国画讲究水墨与宣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火变”的陶瓷技艺则是窑火与陶土在千万次的淬炼和磨合之中,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默契;“丝变”的缂丝手法用灵动的织锦赋予精美绝伦的平面图案以二次创生,获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熠熠华彩。

“我要带着饱满的创作欲和生命力,继续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祖国河山的美好。”他说。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