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你看,这些鱼都是细鳞鱼,今年3月份以来孵化出来的,它们正在吃石头上的青苔。这边水浅,都是小鱼,大的鱼都在那边的深水区,有两三斤重了。”听到说话声和脚步声,密密麻麻比蝌蚪略小的小鱼四散游去,倏地一下就消失不见。说罢,姚明昌俯身蹲下从河中捡起一块带有黑色条纹痕迹的褐色鹅卵石,通过判断石头上的黑色痕迹,他就知道这块水域的青苔已经被鱼吃过了。
今年44岁的姚明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果珠乡鱼洞生态观测点负责人。果珠乡是赤水河在镇雄流经的14个乡镇之一,赤水河在果珠乡段被称为拉埃河和鱼洞河。巡河完毕,回到观测点,姚明昌熟练地打开监控,对着记者如数家珍。“你看,这是昆明裂腹鱼、这是四川裂腹鱼。三年前观测站刚开始运行的时候观测到的鱼还比较少,差不多才有现在的三分之一,种类也基本都是昆明裂腹鱼。现在,增加了四川裂腹鱼、金沙鲈鲤、青石爬鮡、宽鳍鱲等等。”这些画面,来源于安装在水下的两个监控探头,监控同姚明昌的手机相连,方便他随时随地查看。如果发现新的种类,他就要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
鱼儿进食没有,在哪儿产卵,什么时候孵化,甚至连鱼受过伤,姚明昌都可以准确判断出来,10余年的“护渔”经历,让他俨然已经成为“鱼类专家”。从昔日的“打鱼人”变身如今的“护渔人”,10多年间,随着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姚明昌见证了赤水河从污水横流到一江碧水,从鱼虾绝迹到鱼翔浅底的美丽蝶变。
【资料图】
姚明昌是镇雄果珠乡拉埃村人,拉埃河在他家门前蜿蜒流过。“20多年前,河水没有什么污染,河里鱼很多,大部分都是细鳞鱼,也就是昆明裂腹鱼。那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下河打鱼的人很多,也没有什么人管,我也经常和村里的人去打鱼来吃”。姚明昌回忆说。
随着打鱼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是外地人也开始来到拉埃河打鱼,加上后期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到了2006年左右,拉埃河已经大变样,已经基本看不到什么鱼了。当时,姚明昌已经来了鱼洞村委会工作,看到家门口的河流垃圾遍地被污染,鱼虾几乎就要绝迹,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心里暗自筹划必须要做点什么。“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拉埃河边,这条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不能让它就这样被糟蹋了。”于是,姚明昌和村委会其他同志一道,开始了自发的保护。就是这样的执着,姚明昌一坚持就是10多年。
后来,随着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2015年,姚明昌成为了一名巡河员,负责拉埃河9.5公里河道的管护。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大,村里又增加了9名生态护林员,兼职同他一起开展河道管护工作。“现在,每个生态护林员负责一公里的河道,他们定期在群里拍照、发视频汇报情况,但是我每个月固定至少要从头到尾走7次,一定要现场去看才放心。”姚明昌说。
让姚明昌欣慰的是,自从国家、省、市、县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以来,他感觉到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在后面支持着他,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着《长江保护法》《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赤水河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先后施行,“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全面禁渔、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等如火如荼开展,让赤水河的水质在短短几年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出境断面年均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江清水出昭通、出云南。
垃圾越来越少了、河水越来越清了,鱼儿越来越多了。“护渔”以来,赤水河的每一个点滴变化都让姚明昌欣喜不已。
如今的赤水河,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曾经“河畅、水清、鱼游、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已在越来越多“姚明昌”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国家那么重视,又有那么多人参与,才让赤水河恢复了生机。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我一定要继续把管护、观测工作做好,把鱼儿看护好,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站在赤水河边,姚明昌坚定的说。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申登朝 胡琼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